天气: 加入收藏 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欢迎您!

红都两位名经理

红都两位名经理

 

上世纪50年代以来,新中国四代国家领导人的很多服装都是由红都来量身定做,中山装是很多领导的最爱。在上世纪80年代前,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穿上红都服装的,因为在这之前,这家企业是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服务的。这种不对外营业的“习惯”,一直延续到1984年。之前,来红都制装需要持省部级以上的介绍信。在那个时期,“红都”品牌是身份以至地位的象征,这缘于他们的“尊贵”。

为了让国家领导人穿得更大方庄,早在1956年,中央办公厅决定,从上海把一些“红帮”裁缝调运到北京,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和外事人员做服装。

“红帮”裁缝清末起源于宁波,因为善做西服和中山装,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盛于上海。

为此,上海的“波纬”、“金泰”、“蓝天”、“雷蒙”、“鸿霞”、“造寸”、“万国”等7家“红帮”裁缝店奉命进京,和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服装加工部合并组成了北京市友联时装厂,专门为领导人做服装。

后来,北京市友联时装厂更名为北京市人民服装厂。再后来,为了促进国际友谊,又更名为“红都”,作为门店招牌和服装商标使用。

1984年,红都开始对大众服务,从中南海走向了大众。因为做工精益求精、选料庄重大方、服装量体制作、经营服务至上的工艺和经营特点,很快被普通民众接受。

同年,中国凭布票买布的历史结束,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发的各款布票被陈入了博物馆。

上世纪70年代,中国实行计划经济,衣食住行很多都是计划着进行。例如,买粮需要粮票,买布需要持国家发的布票。统购统筹,是那个时代的特点。

1978年,中国开始探索着,前行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,市场化道路渐进清晰。1984年,以布票停止流通为特点的计划经济,开始慢慢被淡化,退出历史舞台。红都自此开始走出“神坛”,这也标志着这家企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始——为普通百姓服务。

虽然中国市场化大潮不断推进,但红都国有的性质,至今没有改变。1993年,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,红都先后通过与北京市纺织品公司、北京市劳动保护公司、北京市华表时装公司等合并组成了北京红都集团公司。

旗下的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下设红都服装店、国华红都分店、蓝天时装店、造寸时装店。“红都”、“造寸”、“蓝天”、“华表”、“双顺”五个服装品牌均归属红都集团公司所有。

丁奎英老人说,他亲眼目睹了红都从一个小厂成长为上千名员工的集团公司,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。“一把剪刀开创了红都西服高贵典雅的风格,一根针线成就了红都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”。

如今,红都开始走市场化和多元化路线。顾明天说,红都现在是北京唯一的国有性质的制衣企业,下一步会考虑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的管理。

这家坐落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老国企,像这条巷子一样静静地见证着中国的变迁。

两位名经理 

如果要勒石记功,首先要记述的应当是2位著名经理,他们都是从红帮策源地走出来的,都是红帮老师傅中的高手,皆因作品的优异而享誉于海内外;又都是进京的带头人;在京期间,都立下过许多奇功,都有许多制装佳话广泛流传。

图片关键词

余元芳 首任经理,余元芳师傅是奉化白杜泰桥村人。小学毕业后去上海王升泰西服店当学徒,由于战火烧到上海,中途曾两次回乡避难,1941年满师后,凭真工夫考入南京路的红帮名店工作,他以过人的才智赢得同行的钦佩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余元芳独自创业,美誉远播,曾去香港寻求发展机会。1944年2月,其兄长鹤在上海百老汇大厦(今上海大厦)一楼开办的波纬西服店,主要承接各国驻沪领事馆、各国其他驻沪机构的制装业务。同年6月,应兄长之聘,余元芳至“波纬”工作。曾为上海市陈毅、市委书记刘晓、华东局的领导人谭震林、魏文伯、陈丕显、谷牧等人制装,为解放后的上海服装形象亮丽转身屡屡立功。美名传至北京,以至有了“小尼改衣”的故事。

“波纬”进京之初被安排在北京前门饭店营业,翌年迁至驻华外交官员聚集的东交民巷与迁京的万国时装店联合,余元芳出任经理。余元芳由此迈进了创业的黄金发展阶段。余元芳知道,周总理是代表新中国出现在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场合的,他的服饰形象往往成为新中国的服装形象,所以余元芳不但综合运用了他所掌握的红帮的最高技艺,而且根据周总理的工作地位、仪表、气质、个性和爱好,精心设计,大胆创新,倾尽心力为其制装,因之,其作品往往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,影响极为深远。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出席著名的“万隆会议”、“日内瓦会议”,更可以说是新中国服装的两次大亮相。

1973年9月,余元芳出任新建的“红都时装公司”经理,老当益壮,一直干到退休。像许多红帮老师傅一样,余元芳虽退休,实际上是退而不休的。1980年,外交部下属的一个为外交人员服务的部门组建了一个服装加工部,余元芳又成为首先被邀请的高级技师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,余元芳的故乡奉化服装工业异军蜂起,余元芳等红帮老师傅自然又成为各服装厂恭聘的首选对象。“罗蒙”、“金海乐”等服装厂的领导者,都先后进京到左家庄新源里余元芳家中拜访,聘请他担任他们的顾问,为家乡的服装业腾飞出力,这自然是余元芳极乐意做的事情,于是,他热忱地为他们建言献策,多次到各厂具体指导,常常亲自动手示范,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,培养新技术人才。1998年3月,奉化市服装商会成立,余元芳又热情应邀出席成立大会,并欣然接受顾问之聘。

“革命人永远是年青,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……”把这两句经典歌词送给余元芳老师傅,不是非常合适吗?

图片关键词

王庭淼 第二任经理,1922年1月出生于宁波鄞州甲村。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,11岁他就在村里拜师学裁缝,13岁已能独立缝制传统中式服装,15岁时跟随同乡到上海南京路描身服装公司学习现代服装缝制,一年后到著名西服店享达生服装店打工,20岁已熟练掌握了西服的量体、设计、裁剪、缝纫、整烫等全部技艺,并且能灵活运用。接着便独自闯天下,曾到南京3家西服店工作,悉心积累经验,琢磨新工艺。1946年返回上海,到著名海派西服名师楼景康的红帮名店雷蒙西服店工作。1956年春到上海服装公司第一服装厂工作,以制作中山装和新式现代服装人民装为主。不久,便成为上海进京服装技师的首选人物之一。为此,王庭淼开始了非同寻常的制装生涯。

由于各方面条件都很合适,3个月后,他进入中南海中央办公室下属的服装加工部工作。1956年,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。组织上决定王庭淼和红帮传人田阿桐师傅为主席制装。作为红帮老技师,接到这样一项制装任务,感到十分光荣,但也深深意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意义。于是王庭淼十分严肃认真加以构思、研讨,根据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、全国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,根据毛主席的特有丰采、气质以及身材和个人爱好,进行精心设计。他们以中山装为基础,重新进行谋构,特别是领子、前襟、前襟下边的两个衣袋都作了创新设计,力求为创造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新的服饰形象而作出贡献。于是,一套新颖独特的银灰色的中山装诞生了!主席很喜欢这套衣服,从此,凡出席重大活动、重要会议、重要庆典、接见会见外宾,主席都穿这款衣服。后来,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画像中的服装,也是画家依据这套特制中山装绘制的,影响极其深远。国外,还为这套服装单独命名,称为“毛式服装”,很多国家的**人士都进行仿制。著名服装设计大师比尔·卡丹也认同这一命名。

1976年9月9日主席逝世,中央又把为主席缝制最后一套服装的庄严任务交给了“红都”,王庭淼他们怀着无限深情地完成了任务。现在,广大人民群众到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时,都会注意到这套银灰色的服装。

在王庭淼任“红都”经理期间,“红都”的工作思路十分开阔,除了为中央领导和各部门同志制作中山装系列的服装以外,同时,热忱为来华的外国元首和领导人制装,为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家人制装较多,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,亲王的生日、节日宴,常常邀请王庭淼等人赴宴。

除了日常工作之外,王庭淼也继承了红帮人重视科研、培养新人的工作。在他带领下,先后编写了《男裤标样试定试行规范》、《西服缝制要诀》等著述,结合基本原理、自己的经验和新的规范,编写职工学习和培训教材,使“红都”始终能紧跟时代步伐,不断提升综合水平。应该说,这位红帮老师傅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了“红都”。因之,1959年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出席了北京市的“群英大会”,同年,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1986年,王庭淼退休,但他晚年尽可能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,特别是技术上,尽最大努力,为下一辈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,他几乎像没有退休时一样,每天骑着他那辆“老年”自行车,从王府井大街北边家中(原中央办公厅宿舍)出发,稳稳当当地到东交民巷公司门前下车,在办公室、在车间、在门市部出点子,作示范,做指导,有时也应顾客要求,为他们量体裁衣。

王庭淼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祖国。1996年5月他因病去世。子女在整理遗物时,有如下发现:为毛主席做最后一套衣服时他留下的零头面料和衬里的零头面料。也许,他还准备再为毛主席制装呢!还有一本小学生用的练习薄,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为领导同志制装的各种数据、资料;还有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的围巾,唐闻生从日本带回来赠送给他的剪刀、吴作人亲笔绘赠他的雄鹰图等等,还有一只他自己制作的钱包,里边“大团结”一张——人民币10元。

这就是“红都”名经理王庭淼的素描像。

 

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关于我们

主办单位: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联系电话:010-65136644

备案编码:京ICP备12005082号京ICP备10025253号-19 京公网安备:110102000548-10

Copyright 2005 - 2015 All Right Reserved